Month: November 2016

diabetes

「長期糖尿病都可以減藥」?

我記得第一次見這位74 歲而患三十多年糖尿病的張伯伯是2013年1月7日, 當時他剛從醫院出來,他的血糖指數 一度上升到20多及30多(正常人空腹指數是低於6),有些時候讀數是 HI(即是高過可以被測量), 當時他的體重有下降趨勢, 面容憔悴 ,左耳有聽覺衰退現象,幾乎聽不到聲音的,而且排便3-4天才有一次,導致口氣比較重。

把美感和動感融入數學中

因緣際會,由於香港的華德福小學教育剛起步,缺乏已受訓的本地華德福老師,想不到我今年也要捲起衣袖,當起華德福家教小學二年班的主課老師來。第一次帶領華德福數學主課程,非常緊張,因為我也是在傳統教育中長大的,要通過大量肢體活動、遊戲、故事、藝術活動來教數學,就像用另一種方式重新學數學,殊不簡單。

不是壓力 減壓無用 自己是自己最大的敵人

不少人若自己或別人身心靈出現癥狀都會歸咎「壓力」,其實「壓力」的定義是自身對外界刺激事物的一種反應。若外界的刺激物,在我們控制範圍以外,我們能透過轉化內心,去改變對應態度嗎?「壓力」的其中一個來源是不足感 (feeling of inadequancy) ,覺得自己不夠錢,不夠安全感,做得不夠好、不夠完美、不夠多,所以某些人總未可以早睡早起,原因之一是潛意識覺得做得不足,要延長那一天的「可用」時間。這種不足感又來自那裏?

自我應驗預言

很多人對生活都有種根深蒂固的負面觀念,總是覺得生活有所不足,或想像種種匱乏不足的情況、困難和問題,認為命該如此,而結果這些人就正正為自己創造了這樣的生活。有聽過 Self-fulfilling Prophecy 嗎?中文翻譯有好多種,我比較喜歡「自我應驗預言」這個譯法,即是你對某事抱著某種期望,你不期然就會依著這個期望而行動,結果這期望真的應驗了,所以就是自我應驗預言。

給哥哥的信

親愛的大哥:小時候﹐你是我心中的英雄。你文武雙全﹐是體格魁梧的運動健兒﹐又是文采飛揚的詩人﹐經常在文學雜誌發表詩歌。那是火紅的七十年代﹐你常眉飛色舞暢談香港大學的學運韻事﹐讓我自幼關心社會政治。後來﹐你跟爸爸到非洲做生意﹐兩年後鎩羽而歸。你變得沉默寡言﹐從此煙酒不離手﹐越來越孤僻﹑與妻子冷漠﹐最終離婚。

在不確定的世界裡真實地活著

在我的家排工作坊或一對一個案裡,都與這樣的“空心病”案主相遇過。他們的年齡性別跨度很廣,最小的12歲,最大的近60歲,既有男,也有女。其實,並不局限在徐醫生研究對象群體,當然,“好孩子”是最主要的群體。在世俗層面,他們非常“成功”,卻身心失聯,情緒失衡,長期失眠,無法建立親密關係,妄念橫生,痛苦不堪,對自己及世界都非常不滿意…

從陶藝美學到人生的感悟

每一件陶藝作品都有其生命, 有其獨特性, 源至於同一塊土壤, 卻從而幻化出千姿萬態來. 這恰恰就像是我們生命的本質吧. 不是嗎? 我們每個人都有不完美的地方, 正因如此, 我們每人都有著自己的風格, 特質, 獨特之處. 若這世上有”完美”的東西, 是否意味著會有一套特定的模式或標準? 若真的是這樣的話,這世界是何等的沉悶?

不再依賴父母,為自己生命負責任

不再依賴父母,為自己生命負責任。理論是這樣的簡單,但從我的經驗上來說,很多人還是「做不到」。原因可能是改不掉「依賴」的習性,學習做自己的父母太辛苦;有些人也許很努力的試了一段時間,但是壓力太大、挫折感太重、環境沒有給與正面的回饋和鼓勵,於是心灰意冷地放棄,覺得自己像是一個扶不起的阿斗。很多人經過上課、諮商,非常清楚地知道了自己的問題所在,但是就是找不到力量,去成為一個生命的勇者和強者。

孩子負面情緒的根源,叫做恐懼

「男孩子不能哭、哭就醜死怪」等傳統觀念, 更是讓小孩的負面情緒無法宣洩。正因為這是罪名,我們家長也會順理成章的習慣責罵及教訓小孩,直至負面情緒停下來為止。然後家長不難發現,這樣並不會讓小孩的負面情緒從此消去,而只會使他在其他的事情上再度爆發,讓同樣的「劇本」不停重演,什至變本加厲。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