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不確定的世界裡真實地活著

最近,北京大學副教授、精神科主治醫師徐凱文醫生提出一種“空心病”——價值觀缺陷所致心理障礙。 “我是誰?我為誰而活?我感覺不到自己存在過……”

在我的家排工作坊或一對一個案裡,都與這樣的“空心病”案主相遇過。他們的年齡性別跨度很廣,最小的12歲,最大的近60歲,既有男,也有女。其實,並不局限在徐醫生研究對象群體,當然,“好孩子”是最主要的群體。在世俗層面,他們非常“成功”,卻身心失聯,情緒失衡,長期失眠,無法建立親密關係,妄念橫生,痛苦不堪,對自己及世界都非常不滿意……智商極高,情商卻幾乎為零,而長期的”好孩子”面具已經嵌入肉裡,拔不出來,融不進去。他們與我相見時,通常,年輕。蒼白。眼圈發黑。毫無笑容。眼神游離。表情僵硬。聲音虛弱。內在充滿敵意。

是的,他們父母也許關係很好,一致目標是把孩子培養”成功”,也許,孩子本身也沒受過什麼童年創傷,可是,這個孩子從小被套在要求與期待的牢籠裡,他被父母與老師教導:滅掉對手才能“功成名就”,他只被允許享受這種殘酷賽場上的“競爭性的快樂”。他的生命被聚焦在排名、分數、學歷、學位中。他每天也許被灌輸的是考不上好大學便沒有好工作,沒有好工作便沒有錢,沒有錢便買不起房子,找不到好伴侶……這樣無休止的、充滿恐懼與焦慮的嘮叨都是最成功的催眠,深深植入孩子的內心。於是,“好孩子”會配合這些催眠暗示,做出最大限度的犧牲,進入相續苦的輪迴之中。與自然聯結的渴望,對世界的好奇探索,對小伙伴互動的需求,繪畫音樂舞蹈等天賦才華……他們的個人成長史裡,沒有玩泥巴,打水漂,下河游泳,掏鳥窩… …,最多有關於遊樂園某些項目的記憶,且這些遊玩,多半是在父母或爺爺奶奶、外公外婆陪伴下進行的。無趣枯燥的童年。那些剛伸出好奇的手,便被喝令制止、縮回的瞬間,凍結封鎖住了意欲探索的身心。

在父母老師的影響下,他們建立起“錢”、“好成績”、”好工作“比自己生命本身更重要的價值觀。他們中,有人經歷過因為沒有按時完成作業,強勢失控的母親便把書包扔到六樓之下,他含著淚,忍著差辱,跑下樓,在眾街坊鄰居的圍觀中把散了一地的書本紙筆撿回,從此後,他不敢再拖欠作業,母親便把自己的成功教育經驗四處傳播,每聽見母親口若懸河、洋洋得意地向別的家長介紹經驗,他的心上便又刺下深深一刀。有人則是經常與父母的冷暴力相遇,任何不如父母意的學習上的表現,都會被父母統一的冷暴力對待,他們會在好幾天裡不理孩子,不對孩子作任何回應,這樣孩子式的“賭氣”默默地告訴孩子:你只有成績突出,學習專心,才可以得到我們對你的關注與聯結。這樣的冷暴力對幼小的孩子來說帶來的是絕望,他們唯一可以沖出冰冷重圍,滿足自己與父母連結渴望的是自己在學習上的加倍付出。前一段網上某體育明星的妻子教育孩子的視頻裡,她的語言暴力“滾開,我不配做你媽,你也不是我兒子……”還是多處提及的“這要不要錢買?” “這些錢都是你爸賺回來的”……長期反复地熏習,在孩子裡的心裡,便會烙上“錢”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東西的印記。

好多網友贊不絕口,認為必須對孩子這樣狠的同時,也有一些有良心的專家頂著掉粉、被謾罵的危險來懇請人們看見:這樣的教育,對孩子而言,更多留下的是“內傷”。長大後,他們會發現自己一門心思、全力以赴地,只是為了父母的期待而活,在朝向功名利祿的目標中錯過了真正的自己。

當父母只窄化聚焦於孩子的學習時,他們與孩子的聯結便越來越趨向於頭腦的理性互動,對“好孩子”來說,父母真實溫柔的擁抱,專注而安靜的撫觸,柔聲細語的讚美都是奢侈,孩子們必須像打敗對手,得勝歸來的”武士“,才可以得到父母的”贊“,才可以在那個時刻被誇獎。競爭式快樂的訓練,必然讓孩子從小就處於自私的對抗戾氣中,這種習氣會沿襲到成人,人際關係,尤其是親密關係受阻時,也許他才會有內省反思的機會。這就是為什麼教師子女得精神病比例更高的原因,他們從小聽的是道理,而非一個可以在身體上留下溫暖記憶的可口的飯菜,溫柔的撫觸,結實的擁抱。

“空心病“症候群身心失聯的狀況非常嚴重,他們幾乎感覺不到身體,不知道自己每天吃的什麼食物,穿的衣服的質地,感覺不到自己腳與地面接觸的瞬間,感覺不到什麼時候手機又被拿到了手上,一有空閒,便會用遊戲、刷屏等填補自己的時間,不想體會那種蝕骨毀心的孤獨感覺……有幾位年輕的男性案主靠著每日十幾次的高頻率手淫(他們說約炮都沒興趣,太麻煩)來與自己的身體連接,他們說,那些高潮時刻,才是興奮的,否則,每天面對工作或學習時,都是機械式的應對與操作,毫無樂趣。有時,味覺麻木的他們喜歡用濃烈的麻辣味來刺激味蕾,涕泗橫流,才有感覺。他們說,這樣,才知道自己還是活的。

只要他們還懂得”求救“,懂得”找出口“,就還有希望。與這樣的案主一起工作,我通常會以正念家排,繪畫,音樂,舞動,意像對話等整合表達性藝術的方式,讓療愈在他們的內在潤物細無聲地發生。非常多的個案都證明:這些”好孩子“一旦被啟發出潛藏壓抑的天賦才華,便不可遏止地茁壯生長,生命的爆發力驚人,當他們決定真實地活在這樣不確定的世界裡時,便會經由愛上自己,而愛上別人,愛上這個世界。

“空心病”並非絕症,甚至,並非病類。它,只是某些人成長蛻變,找到自己生命位置的必經之路。生命本無意義,它是一場體驗之旅,如果我們非要給它加上個“意義”,便又墮入概念之中,活在每一個鮮活的因緣和合的當下,在不確定中保持正念,敞開心,用身體去觸碰這個世界,去與其他生命聯結,那麼,這個世界便有了溫度。當我們哀怨地訴說“無意義”時,通常眼光只盯住了自己,試試看,把你的眼睛移向更多、更大、更廣的場域,你會發現,原來生命還有更多精彩有趣的維度可以進入,值得探索。

世上只有一件確定的事:一切都處於變化中,一切的呈現都是因緣聚合,一切的消失都是因緣已散,沒有一件可以獨立存在的永恆之物。世上並無一件可以被我們控制的事情,它們都是自然生滅的自然現象。在絕對的不確定中相對確定地自由存在,在絕對的不如意中相對如意地生活,成為相對平衡完整的自己,且與自然、社會、人產生和諧而真實的聯結。

在不確定的世界上真實地活著,隨順著因緣的變化而動,不費力,無目的,平靜地面對一切變化,打破僵固與執著,內在埋藏多年的旺盛才可能迎風綻放,結果。

願所有的“空心病”人遠離身心之苦

願他們無敵意,無危險,

願他們不失去正當所得

願他們生活幸福快樂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