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男孩子不能哭、哭就醜死怪」等傳統觀念, 更是讓小孩的負面情緒無法宣洩。正因為這是罪名,我們家長也會順理成章的習慣責罵及教訓小孩,直至負面情緒停下來為止。然後家長不難發現,這樣並不會讓小孩的負面情緒從此消去,而只會使他在其他的事情上再度爆發,讓同樣的「劇本」不停重演,什至變本加厲。 人體健康有五大決定因素:父母遺傳占15%,社會環境占10%,自然環境占7%,醫療條件占8%,生活方式占60%;健康的六大基石是:心理平衡、合理膳食、適當運動、戒煙限酒、早防早治、綠色環境。一切不利的影響因素中,最能使人短命夭亡的莫過於不良的情緒和惡劣的心境。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,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。人一旦產生壞情緒,一方面可造成身體耗氧,另一方面通過交感神經系統使心跳增快、血管收縮,會導致一些重要器官供血、供氧不足,特別是大腦和心肌缺氧。 首次提出「醫病復醫心」的蕭昌明大宗師用炁功(先天之炁)替人治病,後人流傳至今,有潘樹仁先生整理組編為一炁功法及台灣的天人炁功,而且蕭大宗師以廿字哲學〔忠恕廉明德正義信忍公博孝仁慈覺節儉真禮和〕為醫心的工具,以廿字哲理引動啟發先天之炁,達到炁功醫病的功效,並以廿字哲理醫心,兩者兼顧,從而達至最高的效果「醫病復醫心」。孩子負面情緒的根源,叫做恐懼
80歲的鍾南山院士: 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, 疾病的一半是心理疾病。
「醫病復醫心」 最高層次的身心靈調和理想原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