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港平均每天逾2人自殺身亡,求助定有出路的!

香港每年近900人自殺亡,長者佔三成,青年人佔 6-8%。自2015年新學年,共有46人主要因學業壓力而輕生。其中包括學生及紀律部隊人員輕生,16年曾於一個月之內有三宗紀律部隊人員輕生。對有關當事人的親友及家人實不好受,對此致以撫心慰問。學生自殺問題響起嚴重警號,情況尤如病毒傳染般,相信尚更多隱藏的風險尚未爆發!。輕生念頭,已成一股不可忽視的大氣候,這兩年來,在我眾多的治療案主中,差不多逾半曾想過去死。

輕生的原因,不能只看表面,通常背後是錯綜複雜及有其遠因。祈政府及社會大眾,要從事故根源及社會的整體氣氛及價值信念去處理。簡單來說,我們的社會及民眾,更需要的是愛、關懷、溝通、諒解、放鬆……。社會正能量增加,輕生事件,不藥而癒。

香港人在日常的工作、學習及生活中,均面對沉重的壓力及不安情緒,當到達臨界點,負面的想法、情緒及行為,便陸續出現,影響健康、處事能力及人際關係,最後患上精神病或甚至走上絶路。通常過程總會持續困擾好一段日子,在自覺没有出路,在別無他選,才選擇輕生,對當事人來說,其實他只想找另一種合適的生活方式,自覺也是一種出路,只是他們選擇了不歸的方向。

再者,現今許多人心中滿載鬱結和抱怨。有謂,病向淺中醫,負面情緒及壓力也是一樣的。

15年聖誕節假後的首天上課日,荃灣有一名15歲中學生,在家上吊自盡。現場發現一封遺書,稱「生活不如意,想去另一個世界」,雙親悲傷痛絶。
根據傳媒的了解,全家均由國內來港,學生為獨子,故夫婦非常疼愛他。夫婦望子成龍,擔心兒子會學壞,就禁止其落街打波,亦不參加學校任何課外活動,只安排他學琴,兒子性格內向,對母親言聽計從,平時均在家上網打機,……。

從所得資料顯示,推測死者社交生活狹窄、生活苦悶、事事都被安排,生活只有學校讀書、屋企打機,可能已疑厭倦這種令人窒息的生活。15歲少年正值反叛期,以上的生活會令他們失去自己及社交圈子,不能探索新事物,想離家而去卻又無能力。最後感到別無選擇,就作出不歸的決定。

專家及傳媒往往又提醒家長或大眾,要留意以下的處理。惟提議雖好,得個講字,往往卻難落實,例如:
1. 常與子女保持溝通(怎樣構通才是合適?)
2. 留意子女的情緒變化,發現有異即予開解,讓子女及傾吐心事及渲洩負面情緒(如何引導傾談及渲洩倩緒?)
3. 不當行為出現,須耐心引導及解釋(通常没效果,若說理有效,就不會有爭論或衝突。再者,說理其實多數是師長的指令)。
4. 不可將成績高低與父母的愛掛鈎,如考得好就有禮物或金錢(如何做較合適?)。
5. 要讓子女知道父母對他們有愛(怎樣才知道?)。
家長們均懂得怎樣處理嗎?其實子女有事,必然是家長方面先出問題,所以,要家長留意子女的情緒變化,其實更貼切的是家長要關注自已的情緒及行為,可惜的是他們大多數均不懂。
學校、社會及政府有大力的教導及支援家長嗎?據我所了解是有的,只是很不足。

再者,事故後校方通常會照例向家長發信,提醒家長留意情緒受困擾的學生,以便及早提供協助。又是心意雖好,卻忽略了家長有没有洞悉情緒變化這個能力,到真的發現時,可能為時已晚。

提示家長:予子女最好的禮物是愛,表現愛的方式可以很簡單,例如擁抱、說我愛你、一起逛街、聊天講心事等,就可讓子女感受到愛。更好的方法,是到社區中心參加一些親子活動及家長工長坊等,深造家長之道。
祝願遭逢這個事故的家人,得蒙保守及安慰。

另外,15年的12月份,有新聞王子之稱的鄧景輝自殺身亡、此不幸使其家人平安夜裡不平安!
生理(更年期)是禍端、環境是外因、想法是導火線、情緒是兇手!

此次不幸事故正好反映不少男士到了更年期時,正是人生的中場,又是荷爾蒙衰減的時候,體力開始大不如前,加上生活種種壓力,若自己要求過高時,在事業及家庭已經定形,開始面對不知的未來,往往會感到迷惘和焦慮,對人生意義失去方向,一旦遇上財困、家庭、夫婦或工作等問題,容易鑽牛角尖而釀成悲劇。
自殺原因無法一概而論,當事人若礙於名人身份或男士尊嚴而不敢求助 或 覺得求助是弱者的表現,或想到找人傾訴後也不會改變事實,沒有出路,又或覺得不想煩住人,其實這都是自殺時的一[念]之差。

男士較少對外求助或找專業人士協助,郤是無可否認。
近年來在北美洲的自殺率都在上升,特別是50歲左右中年男性最為顯著,50歲人群裡男性的自殺率是女性的四倍。
自殺率在美國從1999年到2010年間上升15%,其中50-59歲人群裡自殺率上升49%。至2013年為止自殺率並沒有改善多少,50-59歲人群裡平均十萬人裡有30.5人自殺。

男性更年期通常會出現下列的症狀,更容易導致輕生之念,尤須警覺:
(一)情緒:精神不穩、心情鬱悶、自信及專注力不足。
(二)生理:全身疲倦、體能衰退、睪丸變小、夜間失眠、骨質疏鬆。
(三)性功能:性欲減退、勃起障礙。
(四)健康:慢性病增多、心臟血管問題、心悸、熱潮紅、出汗等。
(五)想法:猶疑、負面、能力下降。

切記:求助專業治療,總有出路的。

願我們的掌權者、高官領袖、社會賢達、老闆上司、高材專家、教師及家長等,不要只追求成績名氣、經濟財富、地位權力等。現在據聞教育局及社會福利署已部署救亡方法,遲做總比不做好,惟方法只是低層次的治標處理。惻隱之心,仁之端也!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