親子關係

孩子負面情緒的根源,叫做恐懼

「男孩子不能哭、哭就醜死怪」等傳統觀念, 更是讓小孩的負面情緒無法宣洩。正因為這是罪名,我們家長也會順理成章的習慣責罵及教訓小孩,直至負面情緒停下來為止。然後家長不難發現,這樣並不會讓小孩的負面情緒從此消去,而只會使他在其他的事情上再度爆發,讓同樣的「劇本」不停重演,什至變本加厲。

遊玩有時 感受有時

華德福教育創辦人Rudolf Steiner早於1917年,確立了「三元人」的概念,指人的心靈具備3種能力:思想、情感、意志,分別對應人體的神經感官系統、循環呼吸系統、代謝四肢系統。這3種能力都應加以栽培發展,才能令孩子健康成長,成為真正完整的「人」:思想是理解世界的工具;情感能感受外界、建立溝通;意志便是人把自身的志向理想行之於世界的行動力;三者真是缺一不可。

爸爸媽媽的「語言藝術」

女兒進入口齒伶俐的階段,一時吱吱喳喳、口甜舌滑,一時學著大人老氣橫秋,令人啼笑皆非。她最愛在乘坐鐵路時問候其他陌生小朋友:「你幾多歲呀?我是姐姐來的!」當然也有數不清的「為什麼」,頓時考起我們這些自認飽讀詩書的父母的即時反應。

6歲前的孩子「玩」什麼?

朋友傳來高慧然的報紙專欄文章《 6歲前的孩子做什麼?》引述德國法例規定,6歲前的小孩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學前教育。如果香港引入這條法例,很多父母必定嘩然、反對!擔心孩子不是會落後於人?如果子女整天在玩,不是在浪費時間嗎?其實這些想法已經落後於教育潮流了。先玩玩再學習吧!

從天堂來的孩子

許多父母教養孩子時出現的問題,都源於他們的態度、觀念上的偏差,加上不了解孩子生理發展的階段,產生很多親子間的衝突。香港的父母,最緊張子女的學業,總認為孩子不夠努力、寫字不夠整齊、只顧玩不願學習,令小小的腦袋要記上中英文幾百個生字,笨拙的小手要在窄小的空格上艱難地寫字。其實父母只要肯改變一下對孩子的看法,情況便會改善。

每一天練習照顧自己

要求太高,就是匱乏的感覺太強烈。童年的創傷,導致成年後對外在狀態的要求標準很高。照顧好自己,就會比較容易被親近。面對真實的自己,就不會讓過去的家庭和個人的經驗,莫名的控制自己。而能明白的為自己的生命作選擇。生命的關鍵,不在別人怎麼樣,別人如何對待你,而在自己如何看待自己!有尊嚴、有價值的生命,要向内探索,而非向外追求。處理自己的問題,就不會讓別人的問題影響自己。

教育是一種修行

相信大家都見過一些爸爸媽媽,為了教育孩子,在公眾場所大叫大嚷、情緒失控,孩子或大吵大叫、或哭得很可憐的樣子,以前覺得他們很沒涵養。後來自己做了媽媽,才知教兒艱難,自己也有失去理智、憤怒罵人的時候,事後回想起又有點後悔,因為父母每次或好或壞的教導,都會深遠地影響孩子的成長。

和內在小孩連結

下午做了一對親密關係的coaching,我心中最大的可能衝突終於發生。很欣慰的是,大家都有共同目標,縱有分歧,也學習接受對方的立場。接受不等同認同。雙方了解對方之下,才能夠求同存異。我有點鬆一口氣。我開心的是,他倆覺得有我中間調和,很有信心一定找到共識。這可能原本不是事實,但只要他們相信,便能夠成為事實。
終於有時間將劉老師最近來港的教導整理,吸納為教材,特別是用作轉化性的愛語句,在心靈轉化聚會運用。

為僵化的香港教育找出路

最近香港愈來愈多人關心教育的問題,除了「港孩」現象日漸受到關注外,有在家教育子女的父母公開談論如何實踐「自家教育」,傳授方法,不再忌諱;有立法會議員和太太為了兒子的教育自己出錢籌辦私校;至於早前國民教育引發的爭論,更引起大眾關注學校的教材應否由政府決定。

故事治療的魔力

不時聽到家長訴苦,說子女難教養、不聽話,像和你作對一樣。當我學習華德福教育時,老師經常說孩子有問題,故事治療是非常好的解決方法,以前我是半信半疑的,直到我真正嘗試用於孩子身上,神奇的事終於發生:我帶領的幼兒班上有兩兄弟,年齡約為4-5歲,感情很要好,像「孖公仔」一樣,一向很喜歡上課,亦樂於跟從指令。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