6歲前的孩子「玩」什麼?

朋友傳來高慧然的報紙專欄文章《 6歲前的孩子做什麼?》引述德國法例規定,6歲前的小孩不能接受任何形式的學前教育。如果香港引入這條法例,很多父母必定嘩然、反對!擔心孩子不是會落後於人?如果子女整天在玩,不是在浪費時間嗎?其實這些想法已經落後於教育潮流了。

先玩玩再學習吧!

筆者於本年4月參加香港中文大學主辦的教育研討會,會上香港大學副校長徐碧美教授的演講非常精彩!她引用另一學者Daniel Pink 的著作內容: “A Whole New Mind” (2005):隨著經濟愈來愈發展自動化,商業世界亦需要發展創意或認知的才能,例如設計、講故事、團隊、同理心、遊玩、意義;這些特質都指向發展右腦為基礎。

她又引用另一本著作Douglas Thomas & John Seely, “A New Culture of Learning”:學會學習已不是最重要,思想取態更重要,如想像力、熱情的態度,令人保持學習的興趣、探索及成長。而培養創新、想像力的基礎是在遊玩中的探索、實驗及投入,遊玩就是幼兒學習的最有效方式!

玩具也要「留白」

高慧然在文中又提到:「孩子應該用自己的雙手、自己的雙眼去感知這個世界。」而不是整天參加密密麻麻的興趣班,令孩子身心俱疲,小小的腦袋只有充塞的知識,不懂思考!經筆者多年經驗,遊玩其實也大有學問。如果孩子的遊玩充斥暴力、電子電腦遊戲等,並不能發揮創意,甚至扼殺了創造力,父母如何為孩子預備高質素的遊玩呢?

最合適就是玩天然物料的玩具,盡量用木、竹、藤、棉、麻、羊毛等天然物料製作的玩具,膠製的玩具觸感單一又有毒性,並不適合。滋養幼兒的觸感非常重要,是安全感的重要來源之一。玩具愈簡單愈好,就像中國畫的「留白」一樣,留給孩子無窮的想像空間,愈少花紋圖案、卡通公仔愈好!最好就是父母和孩子一起做天然玩具,例如布娃娃、針織或縫製小羊小豬小兔,孩子會愛不釋手,一直珍存到大。

大自然的小禮物

另外,和孩子走過公園的路上,或到郊外遊玩時,可以一起拾一些小種子、小樹葉、小樹枝 (長的樹枝不太安全)、甚至花朵 (盡量不採摘、拾掉到地上的)、松果、石頭、貝殼等,都是大自然送給我們的小禮物,可以帶回家,是絶佳的室內玩具!不過要培養小孩珍惜和尊重,不能予取予攜,亦不能隨便掉棄。讓孩子嗅嗅花兒的香味、看看樹葉豐富的顏色、摸摸石頭粗糙的表面、試試泥沙不同的濕潤,小孩會感受到細膩的觸感,滋養各種感官,從而保持心靈的敏感度。記得女兒幾個月大時第一次把粗糙的小石子拿在手中,臉上露出驚喜萬分的神情!我也曾把一個小松果放在一個燥動不安的嬰兒手裡,他馬上沉靜下來、緊緊握著,把玩良久亦不放手,像是渴求和大自然重新連結一樣;似乎大自然的療癒力量在發揮作用!

孩子遊玩的質素決定其創造力、想像空間、甚至日後各種的學習能力,所以父母一定要珍惜孩子寶貴的童年!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