Blog

五穀

傳統飲食智慧

傳統飲食以五穀類為主,依着各民族的地域和風俗而各自建立起其獨特的飲食文化,但都不離均衡、健康和順應身體需要的原則。傳統的飲食模式4是充滿智慧和預防疾病的選擇,完全合乎天然,順應我們的生理設計和需要。(一)人類有三十二顆牙齒,其中百分之六十是用以磨碎含高纖維的食物,例如全穀類、豆類種子等。

被解說人類設計圖的得著

感恩宇宙一切的安排.今早內在聲音跟我說, 我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, 跟住又無啦啦喊咗出黎.下午約了Ben幫我解說人類設計圖, 世事真的沒有巧合吧…多謝你, 提醒番我最重要是聽番自己既gut feeling!多謝你, 讓我可以更了解自己的的特質, 原來我有咁多優點的..

爸爸,行不行 ?

爸爸們需要深入自己的生命,才能給太太情感上的支持和鼓勵,才能給孩子心靈成長的引導,也給全家人有更高品質的精神生活。家庭關懷、生命成長這條路上,不論是演講場還是成長班,出現的大多數是媽媽們,爸爸們哪裡去了?為什麼他們沒有參加呢?或許,傳統觀念認為:家庭、孩子都是媽媽的職責;或許,男人們有困難察覺感覺和表達感覺。

百病生於氣之「思則氣結」(1/3)

「思」從現代心理學上來看不屬於「情緒」,但是中醫仍將之歸屬於「情志」的範疇,就是強調了它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。在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思則氣結……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」思慮太過的人,會使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「氣結」,中醫常說的氣機鬱滯,例如時常唉聲歎氣,胸腹脹滿,胃脹噯氣等,這些都可以是氣結的表現,要考慮自己是否思慮太過。

子女的成長,父母的陪伴

時隔一年,又見到劉老師,倍感親切。華人行動,帶來無限的愛心,溫暖、支援和啟發給無數的家庭,從台灣到大陸,到亞洲各地的華人世界。幾天前看到老師的旅途生活分享,充滿苦樂,心都有些酸疼,在我們面前的,是一位多麼偉大、無私的英雄,還有他的團隊。昨晚,劉老師的演講- “子女的成長,父母的陪伴”,送給我們每一位家長和長大或長不大的孩子們一面鏡。

「手、眼並用」

寫這篇稿時適逢「曾、梁」特首之戰,作為一個研究溝通為主的導師,也禁不住要品評兩人的溝通技巧。當然讀者也特別記得起兩人每次握手時的「誇張」情況,兩個大男人站在台前把手大力的上下搖愣,這不是紳士的行為,更失去握手的原意。其實握手是「親切」的表現,而不是「力」的比拼,在過去舉辦的「專業形象」講座中曾講解握手的五大重點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