百病生於氣之「思則氣結」(1/3)

「思」從現代心理學上來看不屬於「情緒」,但是中醫仍將之歸屬於「情志」的範疇,就是強調了它與人體健康密切相關。在《黃帝內經》說:「思則氣結……思則心有所存,神有所歸,正氣留而不行,故氣結矣。」思慮太過的人,會使氣血運行不暢而出現「氣結」,中醫常說的氣機鬱滯,例如時常唉聲歎氣,胸腹脹滿,胃脹噯氣等,這些都可以是氣結的表現,要考慮自己是否思慮太過。

上面《黃帝內經》這一句話,是相對於「驚」而言的。驚是「心無所倚,神無所歸」而出現的氣亂,思則是相反,心裏面有東西可以存留,精神不會散亂,所以「思」一方面可以幫助人不會容易「驚」,這可以理解為當人對事物認識清楚,充滿自信,就不會膽小驚恐了。不過,假若思慮太過,則會使氣血不通,由於中醫強調人的氣血要暢通,不通則病,因此,思可以說是百病所生的重要原因。

現代的都市人,可以說十居其九,都有思慮過度的毛病!這樣說是否誇張了一點?很多人都說:我沒有思慮啊?!非也,這只是一般人對於「思慮」的理解與中醫的認識不同。一般人認為思慮是指生活上有很多事情要煩惱、要處理,太多事情要想,但是中醫所說的「思」還有深層次的意思。

先要解釋「思慮」是甚麼?思和慮仔細而言是兩個概念,在《黃帝內經》有一段話說:「因志而存變,謂之思;因思而遠慕,謂之慮。」「志」是指人所存留的記憶,當我們記掛著有事要做,可以叫作「志向」、「立志」;當志要「存變」,就是指存在心中的志向要變成實踐的過程,那就需要「思考」、「思想」了;當心志要真的實踐出來,還要考慮到長遠的影響、計劃將來,這就需要仔細「考慮」了,慮是有「深謀遠慮」的意思。

簡單的說,思與慮都是指思考的過程,區別在於,思只是一種想法、念頭,而慮則是將很多想法串連起來,考慮到多方面的影響。從上述的解釋來看,思慮本身都是正常的,每一個人都可擁有,本身不會導致疾病,只是當思慮過度的時候,才會使身體出現毛病。

怎樣才叫思慮過度?假如念頭的萌生,是為了志向的目的而思考,那沒問題,是正常的;但是當我們腦袋隨時跳出一些無關重要的念頭,本身是不需要實踐思考的事情,可是自己卻控制不了,念頭隨意跳出來,那就是頭腦的干擾,顯然是思慮過度了。如何解決思慮過度?下回分享。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