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琴音樂療法維護心身的健康(三)

綜合古今文獻發現古琴音樂與中醫心身養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。試從二者的志性和諧的層面上論述,現就其相關性介紹如下:

4 志性和諧:

根據中醫理論,人的情緒通稱“七情”,歸屬於“五志”,通常稱為“情志”。 調解情志是 《內經》 提出的養生的重要內容。《內經》提出“凡喜怒哀思悲恐驚皆能致邪”,“情過則傷”。 這既是中醫的形神合一的原理,與現代醫學的社會、心身因素導致軀體疾病的觀點相似。《素問-上古天真論》“恬淡虛無,真氣從之,精神內守,病從安來”,這就是說,心情平靜,不動雜念,疾病則無從發生。正如北宋蘇軾在《減字木蘭花·琴》“神閑意定,萬籟收聲天地靜,玉指冰弦,未動宮商意已傳。悲風流水,寫出寥寥千古意,歸去無眠,一夜餘音在耳邊。”[7]。 這裏指琴的餘音, 從現代的腦神經學解釋是琴音波是與腦音波產生共震的, 原因是琴音有次聲波(頻率小於20Hz赫茲),而次聲波的波長很長及穿透力強, 無怪乎每次我們聽到琴的聲音, 我們心中便會感到神閑意定。 彈琴能使腦、心、身處於半休眠狀態,是良好的養心、養身、養生之道, 古琴對心身健康都起著良性作用。 歷史上以用古琴音樂治病的典範俯拾皆是; 例如宋代孫道滋以“宮聲數引”使背誦文學家歐陽修的“幽優之疾”得到治療。 歐陽修因為退職在家,心情鬱悶,治療無效。 後來他向琴師孫道滋學習彈琴,抑鬱症就在不知不覺中徹底痊癒了。 後來,他還記錄以古琴治療疾病的具體病症症狀和治療的方式,贈送友人,多人受益。   正如唐代薛易簡在《琴譜》一文中說,琴之為樂,可以觀風教,可以攝心魂,可以辨喜怒,可以悅情思,可以靜神慮,可以壯膽勇,可以絕塵俗,可以格鬼神,此琴之善者也[8]。筆者學習彈古琴兩年,每次撥動琴弦,都是對自己心靈的一次飄逸瀟灑的淨化,仿佛被帶入了古人優雅的文化世界。  彈古琴看似輕柔飄逸, 實則需要先將思想融到古琴描繪的經歷中,再通過身心和諧的身心,如情如景地表達出來。   筆者的博士論文開創性使用古琴音樂作臨床科研, 並已取得良好科研的成果。將符合原發性失眠症診斷標準的60例患者,隨機分為古琴音樂組30例及對照組30例,古琴音樂組連續8周睡前聆聽30分鐘古琴音樂,並在0、4、8周3次記錄心率變異性(HRV);在0、2、 4、8周測試阿森斯失眠量表(AIS)總分及症狀自評量表(SCL-90),觀察測試前後3分鐘及聆聽30分鐘古琴音樂後的心理-生理反應。 對照組只保持休息狀態。 結果證明:古琴音樂可同時在身心和心率變異性兩方面緩解和改善失眠症狀,有效促進身心和諧,達到心理康復的療效[9]

參考文獻

[7] 林馨儀. 中國傳統養生-以北宋蘇軾為例:〔碩士學位論文〕.成功大學, 2011,78

[8] 黃光國, 論《含攝文化的心理》[J]. 本土心理學研究, 2011,50

[9]風美茵, 汪衛東, 古琴音樂干預原發性失眠的臨床療效和心身機制探討[J]. 國際中醫中藥雜誌, 2013, 35(5):428-430.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