先修養自己,才行環保、民主

從何時開始,「學」和「養」是分了家的?

「學」泛指學識、識見,養應指涵養,從前有學識的人必同時具備素養,當然放諸現今社會,互為矛盾的情況屢見不鮮。

具高教育水平的人並不代表有淵博的學問、高瞻遠矚的見識,更未必和修養沾上邊。

自已粗疏觀察,可有以下主因:

  1. 源自八十年代經濟起飛,效率及速度為王,浮誇泡沫冒起,那是速食、快衣、「大、快、多」起飛期,延禍至今。香港同時將家務「外判」,從點滴生活磨鍊累積而來的「在地」智慧及武功報廢。「專業」變得更功利,更功能性、分工更細、更尖端、是「謀生」之門。讀書為求學位,並非源自對自己及世界探索之心。
  2. 千禧年代開始的「機癮」世代,概念為王道,資訊泛濫即吞即消,水過鴨背,不求真而胡亂分享,有sound bite口才滔滔、小聰明、懂吸睛、製造話題,人人可成專家、英雄(雌) 、KOL。沈迷網絡虛擬世界令人容易被表象迷惑蒙騙,非黑即白,彰顯自大、自我中心、自視過高、自以為是的那個「我」。

無論年齡、背景,人們變得更粗莽、無耐性、無禮、漠視尊卑長幼、場合;說粗口明明是心隨境轉,欠缺修為、心不夠篤定,何解會變成「真」及「型」的行為指引?

修養和做學問的本質應是一樣的,大量的獨處,和自己對話及落實生活的空間,與身心靈的聯繫確立後,進而建構和別人、和家人,和社會的連繫。

修身–>齊家–>治國–>平天下  修養自己,從來都是中國儒釋道文化核心,「老套」的往往是越經得起時間考驗的金科玉律。養心、養身、養神和修養互為呼應,懂自省,人的生理、精神狀態也會提升,人變得更淡定,不會虛耗能量在沒意義及徒勞無功並負面影響他人的事上。每人均是獨特個體,和別人連繫的意思是,明白無可能要求所有人和自己的信念及價值觀一致,因此在大是大非的課題求同存異,在矛盾表象中尋求和諧共融、是不管在什麼位置的人之處世旁身法寶。

先在生活中修行,深化自己本行本位,磨利五感,觸類旁通,對世界產生好奇,輸出生命的熱忱,才好搞環保綠色事業、民主社運。那販售的「天然有機」產品才是品質高,充滿活力的真綠產品,而不是徒賣概念、喊口號、散播毒素恐懼。作挑釁行為,不自愛自重尊他,漠視某些人重地位要面子尚權的特質,只會令民主路愈來愈難行,不少令社會撕裂的狀況,其實多方均有責任。

是真正為香港好,為地球好,還是執著令箭彌補自己某個缺口,泄憤釋放情緒? 或借題發揮,讓自己感覺良好,以離地的健康環保概念打造生財工具?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