古琴音樂療法維護心身的健康(一)

古琴文化源遠流長,延續3000餘年,是中國文化地位最崇高的樂器, 古琴藝術位列”琴棋書畫”文人四大修養之首。 自古就與聖賢之“書”並重,正所謂“君子之座,必左琴右書”。 “君子以琴書自娛”。 在中國文化的人文價值裏,古琴具有遠超一般樂器的內涵,被稱為“道器”,為中華之“國琴” 並於2003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,教育非物質口述文化遺產名錄,這足以證明,古琴在傳統文化中地位。元代名醫朱霞亨明確地指出:“樂者,亦為藥也。”主張用音樂為精神療法,為病人解除痛苦。筆者2009年在北京中國中醫科學院讀博的時候,開始學習古琴,就被它發出天籟般的美的聲音所吸引著, 而在今年初, 筆者獲北京琴友邀請; 親臨北京玉泉山的身心靈健康文化園內撫琴, 原來那處是專為服務國內高官休閒養生的禪意生活館, 內設有聚雅閣(古琴演奏廳), 置身其中聆聽著古琴, 確實使人心曠神怡;可見古琴音樂,令現代人們返樸歸真,找回本有的健康和真摯的快樂! 綜合古今文獻發現古琴音樂與中醫心身養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。試從運氣調息的層面上論述,現就其相關性介紹如下:

1 運氣調息:

中醫學一直以來強調精、氣、神的和諧統一, 亦則是身心合一, 強調養生必先養心。早在內經《素問·舉痛論》就記載了“喜則氣緩, 悲則氣消, 怒則氣上, 恐則氣下, 驚則氣舌亂,思則氣結”這些論述都強調了情緒的平衡狀況在健康中的重要性。明末著名琴家徐上瀛就提出古琴演奏的“調氣”說:約其下指功夫,一在調氣,一在練指。調氣則神自靜,練指則音自靜。在欣賞、學習的過程中,不僅能夠使人陶醉在優美的琴聲中,而且能夠起到心身養生保健的作用。

眾所皆知, 一個人能夠自行調理心理與身體達致相互平衡,才是維護自身健康關鍵所在。 回顧著名的古琴家; 如漢代蔡邕,宋代歐陽修蘇軾,清代蔣文勳; 近代則如香港大學國學大師兼古琴家饒宗頤;享年均九十多歲,古琴家皆心身健康及長壽智慧老人,這是巧合?還是必然? 古人說:“三分治療七分養”。 但生活在繁喧的都市中, 都市人們都不能靜下來養心。早在《樂記》 已提倡以琴作養心思想:“樂者樂也, 琴瑟樂心;感物後動, 審樂修德; 樂以治心,血氣以平”[1]。古琴重視作品所呈現的氣韻,彈琴均重視創作前及過程中之調心,調氣,調息的基本功夫。 在運氣和調息的生理活動過程中,亦同樣達到中醫養生之「靜神養生」的核心功法, 從現代西方心身醫學來說; 古琴就是個人的心身放鬆療法; 經常彈琴,確實達到心身安然平靜有密切關係的[2]

參考文獻

[1] 王米渠, 音樂與保健[M]. 中國中醫藥出版社,2006:60

[2] 葉明媚, 古琴音樂藝朮[M]. 商務印書館, 1991.111-139

 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