褪去恐懼 撒播愛的種子

日前經過公園散步,樹木落葉扶疏,一位小女孩看到地上落葉片片,覺得有趣,跑過去拾起一塊大落葉,正感到歡喜之時,她的爸爸面露驚惶之色,馬上說:「快些丟掉,這是不乾淨的!」重複多次幼兒才捨不得地放手。我在旁邊看到亦感到可惜!那不是非常適合幼兒的玩意嗎?落葉有何不乾淨呢?頂多掉到地上有少許灰塵而已。那位爸爸反映了現代人的普遍心態:對自然、社會莫名的恐懼。

在恐懼中成長的我們

回想起我們的成長環境,都是「被人嚇大」的:「不好好讀書大了變成乞丐!」、「不守規矩警察會來捉你!」即使到了今天,仍然到處充斥著恐懼:家長害怕孩子輸在起跑線,不斷催谷各種功課補習班興趣班。固然我們父母那一代,經歷戰後的困苦環境,生活逼人,有競爭能力才能生存下來。但到了1970年代後的香港社會,物質資源愈益豐富,父母仍然不斷把恐懼投射到孩子身上,教育制度又像「倒模」一樣要學生跟從,崇尚競爭愈加激烈,反令孩子的真正才華難以發揮,埋沒天賦!

新時代的社會充滿機會,舊有的教育模式已不合適,以往需要孩子大量強記資料入腦袋,在現今網上資訊充足、隨手可得的情況下顯得可笑!社會發展一日千里,現時學習的知識,將來隨時變成「明日黃花」。我們更需要具創意、溝通能力、想像力、意志力和判斷力的下一代!

自從接觸了華德福的身心靈教育後,我覺察到恐懼對孩子造成多大的負面影響,並延伸到長大成人後的態度、甚至命運。所以當了老師和媽媽後,更要時刻留意,我們會否有意無意間,把恐懼投射到小孩身上呢?孩子固然需要服從若干規條,但會否太多規範、扼殺了其創意空間呢?究竟我們的說話、關心、教育,出發點是什麼呢?

成績好並不比別人強

筆者也是在傳統教育長大的,深深感受到讀書的沉悶和辛苦,強烈的競爭帶來巨大的壓力:「考不到第一,也要保持在五名之內。」每次考完試腦海一片空白、十分疲累;同學間的關係也是建立在互相猜忌當中:成績好的同學卻一直說自己沒有溫習,生怕別人比他勤力,有誰會相信呢?幸好我懂得「催眠」自己,明明是艱澀悶透的中史科,我為了要熟讀強記,只有對自己說這是「很有趣」的。雖然我是考試制度的勝利者,擅於在考試的遊戲規則中獲勝,往往名列前茅,公開考試又以優異的成績獲大學錄取;但回頭再看,所犧牲的亦不少,包括和家人朋友的關係、發展興趣和運動的時間也不足。在社會工作後,也發現自己並不比別人優勝,溝通能力更是由於長時間讀書而比一般人低。

經歷過傳統教育的艱辛,更不想自己的孩子重蹈覆轍。現在要一點一滴的褪去恐懼,以藝術薰陶、修行、時刻覺察覺知,重新學習以新的角度、方法、態度來教養小孩;把藝術融入生活、教學當中;信任孩子的天性、人性的良善、自然的智慧。明天的世界是充滿恐懼還是愛?就要看我們今天撒播什麼種子了!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