綜合古今文獻發現古琴音樂與中醫心身養生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。試從二者的心性修行、淨化靈性美等的層面上論述,現就其相關性介紹如下:
2 心性修行:“故音樂者,所以動盪動脈,同流精神而正心也。”—《史記-樂書》[3]。德國哲學家尼采也提出過“Without Music, Life would be a mistake.” 音樂不僅僅能夠讓人放鬆,它還可以成為修復心靈,醫治精神創傷強大的武器。過去發生的事情,誰也不能改變,但是美妙音樂具有一種不可抗拒的力量,將創傷當事人的事件體驗徹底改變,由消極轉為積極狀態,並進一步改變當事人對創傷事件的認知評價。黎明[4]在《溪山琴況》中, 論述了彈琴對人格修養這一方面, 體現出的中國傳統文人的理想人格追求。具體而言,彈琴引發我們需要回歸自我,真誠地對待自我、與自我交流。 大部份琴人以彈琴為自我人格完善的手段;除了通過琴藝,加強審美觀念、凡是彈好古琴的琴人, 事實上,他們實踐了長期自身養心,正心, 德性與心性修行的努力。 彈琴引發我們嘗試摒除“人我分別”達到“自我覺照”;從身體上,我們隨著自然的呼吸去覺知肢體各部位的放鬆程度,乃至指間各關節逐步的放鬆。 在心性上,我們漸漸地從散亂到凝定。 眼睛覺照動作,耳朵覺照聲音,意識覺照心念。 此時,作為操琴者的自我,便不是茫然地作機械的手指運動,或飄然地沉醉在音樂感覺之中, 而是在操琴的同時仍然能有一種清明的旁觀者角度來觀照整個過程,這就是“觀音”,也就是時時覺照。 如此, 躁動的妄念慢慢地安歇下來,我們便能清靜地安住於每一個音,每一個當下。 自我神明的凝聚與專注,使我們的覺照愈加清明,念念自見,從而細膩地體味每一個音的豐富意味,展開“一即一切”的世界。 由此,琴引發的對做人的追求從溫柔敦厚,自強不息,到文質彬彬,至情至性,再到純粹本色,澄明心境實質是一種正心修行的境界。
3 淨化靈性: 古琴藝術並不是一個古董式的博物館的藝術,它的教化功能、怡情功能都在當下能夠發揮特殊功能。 對於文雅人格修養,對於傳統文化的承傳,古琴藝術也具有獨特的作用[5]。古琴藝術不僅是一種音樂藝術,更是文人生命境界的表徵。大多數琴人以彈琴為自我修養的手段, 彈琴的目的並非在於演奏,而在於“養心”,通過彈琴,加強對數、理、審美觀念的修養,從音樂藝術的角度完善對美的感悟和完善對自身品德的修養,體認宇宙的道理,成就自我的人格生命, 可見古琴具有養心的作用。古琴音色豐富,而且極富對比性的質感,低音古樸深厚,餘音綿長不絕,高音則清潤明亮,極富穿透力,音量雖小,卻能動人心魄,沁人肺腑。如聽古琴曲《梅花三弄》,古琴音色清晰純美,含蓄、深沉而音韻悠長,能夠使人心靈超凡脫俗,高雅飄逸。 古琴講求以“和為美”的音色; 在身心的審美機制是: 它能淨化心靈,針對人的心身失衡、情緖失序、精神失常等不良狀態得以調理, 達到血氣和平、和美愉悅[6]。故此, 琴人可以彈出感人的琴韻, 以致能感召周邊的群體,進而美化社會的風尚。 彈古琴如同西方心理學的正念行為認知療法和藝術治療。
參考文獻
[3] 周上, 從《史記-樂書》中領悟人文智慧[J],經濟研究導刊, 2012,31
[4] 黎明,琴鑄人生—從《溪山琴況》看中國傳統文人的人格追求:〔碩士學位論文〕.山東師範大學, 2007,22
[5] 周麗玲, 古琴藝術的當代價值[J], 湖北社會科學, 2008(4):126-127
[6] 風美茵、汪衛東, 古琴意象引導氣功養生療法的理論初探[J],亞太傳統醫藥, 2011,9(7),4-6