慢衣最美

衣服,對很多人來說幾乎是無足掛齒的,它只是提供遮體、保暖、舒適的功能性工具,最多只是上班服與休閑服的分別。但正因這第二層皮膚的日常,它是接收、反映身處社會、經濟、文化等價值觀,亦是自己和自己、和他人、和環境建立關係的橋樑,它表達穿者的內在情緒、美感觸覺,更是一種態度。換言之,服裝的最終目的,是呈現藝術。講究衣裝亦可增強自信,告訴別人您對生命的熱忱。

筆者七、八年前開始,已對現時大量生產、品質、剪裁平庸、創意款式欠奉、人造纖維為主的「快衣」失卻興趣,只會購買外地及本港的二手慈善衣店,或藝術家小量生產的衣服,這是從美、從環保出發的行動。2014年到紐約及波士頓,吸收文明養份之餘,也走訪古董市場、二手衣店、古着展覽、替顧客朋友蒐羅美麗衣裳。15年到加拿大滿地可及今年到英國,也在慈善衣店添了一些衣飾。

快閃衣的大問題

自九零年代全球化加劇,服裝連鎖店就透過設計、採購、精準時間掌握的直線融合營商法,使用較差的布料,以普羅大眾接受的價錢,販賣雷同天橋模特兒穿的時裝款式﹕廉宜時尚Cheap Chic或方便服casual wear。傳統成衣工業需要14個月去完成設計、找料、製辦、處理訂單、生產運送、分銷,這「快閃」連鎖店7個星期便達致。以前一年四季,現在一年24季,甚至每2個星期推出新款,迅速推陳出新刺激消費者的新鮮感,但同時亦令本來品質不佳的服裝很快棄之若履。

現在許多所謂名牌為了要向股東交待,只生產跨國度文化容易接受的款式,缺乏原本創辦人的冒險、原創及講究手工、用料、剪裁的執着精神。有研究顯示,很多名牌衣服的用料耐用度和一般成衣相差不遠;為突出品牌,策略是重量級廣告策略、與名人合作和連鎖店crossover等建立形象,對應深化消費者只認logo的表面行為。

綠並不是非黑即白

布料、衣服均有長的供應鍊、涉及世界多國的工程參與﹕種植(如棉、麻)養殖(羊毛、絲)、石油萃取(聚酯纖維(Polyester)、尼龍、acrylic PTT、PLA等)。抽紗、紡織、沖刷漂染、處理、製造、配件、包裝、貯存、物流運輸、鎖售配套、上架、再包裝、消費者的洗濯次數、是否用高溫水、洗劑為何、是否物盡其用、棄置方法等。是須要從搖籃到墓穴Cradle to Grave看的整體觀。

有機市場化、標榜天然、有機、無毒、可循環再造、可自然降解、大地友善,符合環保條款可能只是指某些工序達到最低標準的要求。多年前歐美種植、生產的有機綿衣服,十多年前已轉向第三世界,很多品質不如前, 亦和一般成衣一樣耗費能源。竹織布商強調竹是生長期短的環保物料,但卻絕口不提並不環保的處理及漂染過程,現時所謂的「竹」織布其實主要來源是歷史上使用超過百年,將木纖維轉成人造絲綢rayon的纖維膠工序viscose process。

消費者能做到最綠的是﹕

  1. 重質不重量﹕盡量買二手布料、衣服
  2. 選擇品質高、耐久、價錢可能貴一點,但會常穿的衣服
  3. 買新衣時,選取運用最少能源及輸出最少毒素的
  4. 只支持工人受到公平對待﹕薪酬、工作條件、環境、權益的公司
  5. 處理﹕洗、燙少些次數、用較低溫、環保洗衣劑、風乾
  6. 物盡其用﹕修補、用創意DIY加添新元素upcycle

何解古着vintage clothing令人着迷﹕

  • 經典、有型、玩味多元化
  • 布料、剪裁更優
  • 其獨特性令穿者轉化能量,更可活出自己
  • 配搭近期的二手衣mix and match,令整體形象變得更跳脫活潑

註: vintage 市場多有50-90年代的選擇,古着和仿古(retro)服裝不同,後者是後期時裝仿製前期某些經典元素,非「原裝」版本。

圖為古着及現代二手衣的mix and match.

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