正念是生活習慣
余景浚(余子)是一位註冊社工,在教會裡開展社會服務,將信仰和社會服務結合起來,致力於服務兒童、青年和長者。
正念讓溝通交流更有效
學習正念後,余子發現自己的說話速度有所放緩。過去性急的他說話速度很快,甚至未經思考便脫口而出。過去在帶領活動和講座中, 他說話時會如機關槍般停不下來。相信當時的受眾,聽到連綿不絕的說話時,一定很是辛苦。但現在他已調整到較為舒適的說話速度,發言時甚至可以有個空間去想清楚,應該用甚麼字眼去回應,這些明顯都是學習正念後,有所改變的地方。
整理空間:心靈與物品的連結
最近,余子家裡要進行裝修,需要重新整理積存多年的雜物。透過正念,他思考人、物品和空間之間的關係,並在與家人溝通時投入到對方的位置,去理解他們的想法。透過正念讓自己想清楚,現在的生活狀態,這一刻自己需要的是甚麼,從而再作決定。
不過,在處理這些雜物的去留時,還是會和家人產生出一些衝突。在溝通時會發生一些磨擦,這時余子會嘗試轉一個角度,投入到家人位置去想,為何他們想留著這些物品。由於多了一種好奇心,便會去探究這些物品背後,是否藏著了甚麼令人印象深刻的故事,是否與他們的成長經歷有關?
這些想法,都是余子一直以來沒有細心想過的。就是有了這份好奇心,嘗試用另一個眼界去和家人更深入地了解彼此,這樣相處起來便變得更融洽。
在一起學習之旅
正念的應用範圍很大,令他印象最深的,是一個在梅窩的兩日一夜宿營。因為自從有工作以來,他已有好一段時間,沒有和一大班人在一起,為了進修學習而去宿營。
在宿營期間有4位很有經驗的導師,他們用不同的活動,幫助學員練習正念。當中不同的同學,本身也有著不同的技能,例如是書法、茶藝等等。在這裏可遇到不同的服務使用者,豐富了大家對正念的應用。對余子來說,這也提供了一個深度的休息和放鬆,這都是很難得的機會。
正念探索
說到帶領正念活動時遇到的最大挑戰,余子提到一個為期八週的正念課程。當時他要招募長者和成人參與活動,大家都很好奇,這個年齡階段的參與者,會帶來怎樣的難度呢?
余子表示,其實只要給予他們信心,正念是可連繫到日常生活當中,每個人都可用得到。只要按著他們的能力,例如在前半段的活動中,形式是比較動態,讓他們打破隔閡,以及熟習身邊的環境。到課程的後半段,便可以加強一些個人點,深化的工作。讓他們反思自己的想法,以及他們處於的狀態如何。
透過正念活動,他們都表示可以放鬆一下,原來生活中的簡單舉動, 如步行和吃東西, 這些生活中的小細節, 總是被人忽略。例如吃東西時總是很快,或是顧著做其他事情。現在吃東西時,便能真正享受食物的質感。或者只是輕鬆的步行,瀏覽周圍的風景,陽光或雀鳥叫聲,這些自然的景物,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舒暢。
正念練習可以很簡單變成一種生活習慣,例如早上起床或臨睡覺時,可抽些時間去做正念,去整理自己一整天的預備工作,或是所經歷的事情。他們在小組中感到很開心,因為能互相認識到大家。
余子也認為,的而且確一個人在家中練習正念,是比較孤單和乏力,每次來到中心,因為有大家,所以能很投入,加上環境氣圍能達到互相連繫和支持,他們感到這些感覺很實在,面上都會自然地流露出笑容。